寶寶有時候總會表現的很黏人,寶媽可能剛剛出去一小會兒,回來的時候寶寶就一直哭鬧,直到你把他抱在懷裡哄一哄,只有在你的懷抱里才能安靜下來。
這種被寶寶依賴的感覺,讓媽媽倍感溫暖,但有的時候可能也會讓寶媽覺得很煩惱。寶寶太黏人,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了。
有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:
春節的時候兩歲半的寶寶很黏她,無論她在做什麼,寶寶都緊緊的跟在他身邊,甚至連上廁所也要跟。
成天的粘著她,讓她有時候忍不住要發火。但她發現自己越是發火,寶寶越是更愛粘著她,寶爸工作太忙沒時間,寶媽覺得自己快崩潰了,想要將寶寶儘快送去幼兒園,好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。
其實寶寶喜歡粘著爸爸媽媽是很正常的事情,但網友的這個寶寶有點兒過於黏人了。可能是寶寶本身缺乏安全感,擔心媽媽會不要他,或者是寶寶的「皮膚飢餓」在作怪。
什麼是皮膚飢餓呢?
心理學家米拉爾德認為,被觸摸的感覺可以使人體充滿活力,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協調,心態平衡,並能促進大腦發育,提高智商;撫摸孩子可以減少和解除孩子的緊張感、疲勞感和疼痛感。
皮膚飢餓是一個心理學上面的名詞,人類和所有熱血動物一樣,對於人體互相之間的接觸和撫摸的需求,是一種特殊的需要,尤其是嬰幼兒這種需求顯得尤為強烈,稱之為「皮膚飢餓」。
皮膚飢餓對於孩子都有哪些表現?
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的皮膚飢餓沒有得到及時的「充饑」,可能會發展成為「皮膚飢餓症」,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。
1)異常黏人行為
比起西方日常的社交禮節的擁抱和親吻,愛一個人就直白的表達出來。我國傳統的親子關係,就顯的有些疏遠而剋制,「大家長制」的家庭關係,需要父母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,這樣才會有威嚴的感覺。
有的父母選擇越是深愛越是克制,希望孩子可以獨立,可能很早就跟孩子分房睡,覺得孩子大了就不需要摟摟抱抱。
像是網友分享的經歷,她越是覺得寶寶黏人,寶寶就越是黏著她。因為寶寶的皮膚飢餓並沒有得到寶媽的滿足,所以表現的更加黏人。
2)喜歡撫摸別人
有些人因為嬰幼兒時期的皮膚飢餓,沒有得到滿足,可能會出現喜歡撫摸別人的皮膚的習慣,特別是親近的人或者自己,比如胳膊、手、臉、耳朵等部位。
其實你身邊可能也會有這樣的人,記得小時候有一個比我小兩歲的小舅舅,他就喜歡摸耳垂,有的時候摸自己的,有的時候摸親近的人的,要不然睡不著覺。
3)喜歡打鬥
有的孩子的皮膚飢餓症的表現為喜歡打鬥,通過這種比較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,從而獲得關注。
4)對某種事物的依戀
因為孩子心理的需求無法得到父母的滿足,就將感情轉移到身邊的事物上。有些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同一個毛絨玩具,要不然就無法安睡,這也是一種皮膚飢餓症的表現。
5)性格孤僻冷漠
有些孩子形成了與性格熱愛打鬥截然相反的性格,性格看起來比較孤僻,不願意與人交往,對於外界的刺激反應也比較遲緩,對人對事看起來很冷淡。
6)愛咬嘴、啃指甲
這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皮膚飢餓症表現,有的可能還會出現用頭或者肢體摩擦或者碰撞牆壁的行為,看起比較嚇人。
寶寶的這些表現行為,都是因為在嬰幼兒時期,家長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撫摸和親近造成的,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遠離「皮膚飢餓症」呢?
給寶寶多些「肌膚之親」,「慣著」他點兒沒壞處
研究顯示,消除皮膚飢餓的最好「食品」就是父母的親吻、撫摩等肌膚之親。
給孩子建立安全感
孩子黏人一般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,有些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,通常會用:「你再哭鬧,媽媽就不要你了!」這種方式威脅,可能效果很好,但孩子很小容易把什麼都當真,真的會怕你不要他。
在帶娃的時候要注意言行,最好就事論事,不要用這樣威脅的方式讓孩子停下來,可能會導致他缺乏安全感,變的更加黏人,甚至形影不離的地步。
給孩子多一些關愛和鼓勵,給孩子建立安全感,可以感受到周圍環境的安全,就會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世界。
「慣著」他點兒,多些擁抱和肢體接觸
寶寶嬰兒時期的時候,不要放任他長時間的在那哭,要及時給寶寶「肌膚之親」,多一些親吻、擁抱。
1)日常肢體接觸
寶寶的嬰兒期,除了寶媽的日夜陪伴,寶爸回家之後也要跟寶寶多些接觸,可以親親抱抱舉高高,來增進感情,還可以滿足寶寶的皮膚飢餓。
父母在陪伴寶寶的時候,多一些肢體接觸,可以用手摸摸寶寶的頭,來一個有愛的「摸頭殺」;還可以一邊陪著孩子玩,一邊用手撫摸寶寶的頸部、背部、前臂、手掌等部位。
2)讓孩子粘著你
孩子粘你的時候,可以給孩子多一些的接觸。讓他玩耍的時候靠著你,窩在你懷裡看繪本等等,喜歡粘著你就慣著他點也無妨,長大之後想要這樣親近,人家也未必搭理你,所以珍惜吧!
3)可以把擁抱和親吻作為獎勵
很多家長喜歡用物質獎勵,作為鼓勵孩子前進的動力,但如果物質獎勵太多了,會造成孩子過於重視物質。
不如把對孩子的獎勵形式換成擁抱和親吻,不僅可以增加親子間的肢體接觸,也可以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,會達到更好的效果。
給孩子準備「遷移載體」
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投其所好的買一些孩子喜歡的毛絨玩具,可以擴散孩子關注的焦點,也可以讓家長在帶娃之餘也有一個喘息的機會。畢竟帶娃是一個「全年無休」的苦差事,而且不僅不掙錢,還要不斷的努力賺錢給娃花。
家長也需要得到忙裡偷閒的放鬆,來舒緩自己的情緒。
增加陪伴寶寶的時間
讓父母多陪伴寶寶的成長,在育兒方面向來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。
不過還是要說一下,給孩子多一些有效的陪伴,可以跟孩子一起玩玩具、讀繪本、做運動、去探險。
不要端著個手機,只做空間上的陪伴,把自己當成沒有靈魂的大型玩具,各干各的毫不相干,這種從來不是陪伴,而是敷衍。
0-3歲是心理發育關鍵期,需要多一些的「肌膚之親」,遠離皮膚飢餓
寶寶有時候總會表現的很黏人,寶媽可能剛剛出去一小會兒,回來的時候寶寶就一直哭鬧,直到你把他抱在懷裡哄一哄,只有在你的懷抱里才能安靜下來。
這種被寶寶依賴的感覺,讓媽媽倍感溫暖,但有的時候可能也會讓寶媽覺得很煩惱。寶寶太黏人,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了。
有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:
春節的時候兩歲半的寶寶很黏她,無論她在做什麼,寶寶都緊緊的跟在他身邊,甚至連上廁所也要跟。
成天的粘著她,讓她有時候忍不住要發火。但她發現自己越是發火,寶寶越是更愛粘著她,寶爸工作太忙沒時間,寶媽覺得自己快崩潰了,想要將寶寶儘快送去幼兒園,好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。
其實寶寶喜歡粘著爸爸媽媽是很正常的事情,但網友的這個寶寶有點兒過於黏人了。可能是寶寶本身缺乏安全感,擔心媽媽會不要他,或者是寶寶的「皮膚飢餓」在作怪。
什麼是皮膚飢餓呢?
心理學家米拉爾德認為,被觸摸的感覺可以使人體充滿活力,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協調,心態平衡,並能促進大腦發育,提高智商;撫摸孩子可以減少和解除孩子的緊張感、疲勞感和疼痛感。
皮膚飢餓是一個心理學上面的名詞,人類和所有熱血動物一樣,對於人體互相之間的接觸和撫摸的需求,是一種特殊的需要,尤其是嬰幼兒這種需求顯得尤為強烈,稱之為「皮膚飢餓」。
皮膚飢餓對於孩子都有哪些表現?
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的皮膚飢餓沒有得到及時的「充饑」,可能會發展成為「皮膚飢餓症」,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。
1)異常黏人行為
比起西方日常的社交禮節的擁抱和親吻,愛一個人就直白的表達出來。我國傳統的親子關係,就顯的有些疏遠而剋制,「大家長制」的家庭關係,需要父母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,這樣才會有威嚴的感覺。
有的父母選擇越是深愛越是克制,希望孩子可以獨立,可能很早就跟孩子分房睡,覺得孩子大了就不需要摟摟抱抱。
像是網友分享的經歷,她越是覺得寶寶黏人,寶寶就越是黏著她。因為寶寶的皮膚飢餓並沒有得到寶媽的滿足,所以表現的更加黏人。
2)喜歡撫摸別人
有些人因為嬰幼兒時期的皮膚飢餓,沒有得到滿足,可能會出現喜歡撫摸別人的皮膚的習慣,特別是親近的人或者自己,比如胳膊、手、臉、耳朵等部位。
其實你身邊可能也會有這樣的人,記得小時候有一個比我小兩歲的小舅舅,他就喜歡摸耳垂,有的時候摸自己的,有的時候摸親近的人的,要不然睡不著覺。
3)喜歡打鬥
有的孩子的皮膚飢餓症的表現為喜歡打鬥,通過這種比較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,從而獲得關注。
4)對某種事物的依戀
因為孩子心理的需求無法得到父母的滿足,就將感情轉移到身邊的事物上。有些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同一個毛絨玩具,要不然就無法安睡,這也是一種皮膚飢餓症的表現。
5)性格孤僻冷漠
有些孩子形成了與性格熱愛打鬥截然相反的性格,性格看起來比較孤僻,不願意與人交往,對於外界的刺激反應也比較遲緩,對人對事看起來很冷淡。
6)愛咬嘴、啃指甲
這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皮膚飢餓症表現,有的可能還會出現用頭或者肢體摩擦或者碰撞牆壁的行為,看起比較嚇人。
寶寶的這些表現行為,都是因為在嬰幼兒時期,家長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撫摸和親近造成的,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遠離「皮膚飢餓症」呢?
給寶寶多些「肌膚之親」,「慣著」他點兒沒壞處
研究顯示,消除皮膚飢餓的最好「食品」就是父母的親吻、撫摩等肌膚之親。
給孩子建立安全感
孩子黏人一般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,有些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,通常會用:「你再哭鬧,媽媽就不要你了!」這種方式威脅,可能效果很好,但孩子很小容易把什麼都當真,真的會怕你不要他。
在帶娃的時候要注意言行,最好就事論事,不要用這樣威脅的方式讓孩子停下來,可能會導致他缺乏安全感,變的更加黏人,甚至形影不離的地步。
給孩子多一些關愛和鼓勵,給孩子建立安全感,可以感受到周圍環境的安全,就會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世界。
「慣著」他點兒,多些擁抱和肢體接觸
寶寶嬰兒時期的時候,不要放任他長時間的在那哭,要及時給寶寶「肌膚之親」,多一些親吻、擁抱。
1)日常肢體接觸
寶寶的嬰兒期,除了寶媽的日夜陪伴,寶爸回家之後也要跟寶寶多些接觸,可以親親抱抱舉高高,來增進感情,還可以滿足寶寶的皮膚飢餓。
父母在陪伴寶寶的時候,多一些肢體接觸,可以用手摸摸寶寶的頭,來一個有愛的「摸頭殺」;還可以一邊陪著孩子玩,一邊用手撫摸寶寶的頸部、背部、前臂、手掌等部位。
2)讓孩子粘著你
孩子粘你的時候,可以給孩子多一些的接觸。讓他玩耍的時候靠著你,窩在你懷裡看繪本等等,喜歡粘著你就慣著他點也無妨,長大之後想要這樣親近,人家也未必搭理你,所以珍惜吧!
3)可以把擁抱和親吻作為獎勵
很多家長喜歡用物質獎勵,作為鼓勵孩子前進的動力,但如果物質獎勵太多了,會造成孩子過於重視物質。
不如把對孩子的獎勵形式換成擁抱和親吻,不僅可以增加親子間的肢體接觸,也可以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,會達到更好的效果。
給孩子準備「遷移載體」
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投其所好的買一些孩子喜歡的毛絨玩具,可以擴散孩子關注的焦點,也可以讓家長在帶娃之餘也有一個喘息的機會。畢竟帶娃是一個「全年無休」的苦差事,而且不僅不掙錢,還要不斷的努力賺錢給娃花。
家長也需要得到忙裡偷閒的放鬆,來舒緩自己的情緒。
增加陪伴寶寶的時間
讓父母多陪伴寶寶的成長,在育兒方面向來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。
不過還是要說一下,給孩子多一些有效的陪伴,可以跟孩子一起玩玩具、讀繪本、做運動、去探險。
不要端著個手機,只做空間上的陪伴,把自己當成沒有靈魂的大型玩具,各干各的毫不相干,這種從來不是陪伴,而是敷衍。